“医生说我中度抑郁,可我只是浑身没劲啊!”张明拿着诊断书,手指微微发抖。
“医生说我中度抑郁,可我只是浑身没劲啊!”张明拿着诊断书,手指微微发抖。
身为程序员的他,连续一个月陷入诡异状态:明明空调开得足,却总像裹着湿棉被;键盘敲着敲着,眼前就蒙上水雾;最可怕的是思维停滞——曾经引以为傲的逻辑脑,变成一团混沌的浆糊。
心理科开的抗抑郁药吃了两周,昏沉感反而更重。直到一位老中医按住他濡湿的手腕:“脉象濡滑,舌苔厚腻如涂黄油,你这不是抑郁,是湿邪困住了心神!”
张明的遭遇绝非孤例。中医自古有言: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,这“虚”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湿热二邪联手,在夏季悄无声息地蚕食你的气血根基!
展开剩余69%万物蕃秀的盛夏,为何人却“虚”了?
夏天越热,人越像被抽空的电池。
《黄帝内经》明示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”。自然界生机勃发,人体本该顺应天时,为何反而疲惫不堪?关键在于“暑多挟湿”的特殊气候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。
湿热联手:夏季健康的隐形刺客
外湿围城:高温蒸腾地气,雨季缠绵不休,空气中水分饱和。皮肤腠理大开,湿邪乘虚直入;
内湿泛滥:冰镇西瓜配奶茶,空调房里涮火锅,脾阳被伐,运化失职,湿浊内生;
热邪助纣:外界酷暑与人体代谢加速产生的内热交织,与湿相合,如油入面,胶着难解。
“湿性黏滞,易阻气机”。当湿热盘踞中焦脾胃——这个气血生化的“中央工厂”便陷入瘫痪:
“脾胃如釜,元阳为薪。湿浊蒙蔽,则釜底无火;湿热交蒸,则釜中糜烂。气血无从化生,人焉得不虚?” —— 清代名医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。
湿热伤气血的蛛丝马迹
湿热伤气血分三步—— 困脾 → 阻气 → 耗血。当出现3条以上症状,你的气血已亮红灯!
改掉这3个习惯,气血自动回流
习惯1:把“冰镇救命水”换成“黄金三杯水”晨起姜枣茶(3片姜+2颗枣煮水)→ 点燃脾胃小火炉
午后清暑饮(西瓜白皮+乌梅煮水)→ 清火不伤身
睡前安神汤(小米30g+莲子10g煮粥)→ 引火归元
习惯2:把“空调续命”改成“三关防护法”
护后颈:披丝巾盖住大椎穴(低头凸起的骨头)
暖肚脐:穿高腰裤/贴暖宝宝护神阙穴
通脚底:工间踩擀面杖滚动脚心
习惯3:把“瘫着不动”换成“微汗排毒术”
清晨升阳操:双手托天深呼吸(促进气血循环)
工位踮脚术:脚尖踮起→落下,重复50次(激活脾经)
睡前揉腹法:掌心打圈揉肚脐,顺逆各36圈(给肠胃做SPA)
养气血就是养生命力
明代大医张景岳有云:“暑月之病,多因避暑贪凉所致,非尽因暑也”。真正的夏季养生,不在与天斗勇,而在与己和解。
当你在空调房啜饮姜枣茶时,当你在暑热中选择清补而非寒凉时,当你在昏沉中起身活动筋骨而非吞服咖啡因时——你已在湿热肆虐的夏季,为自己筑起最坚固的气血长城。
发布于:江西省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