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哲学中,阴阳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。那么,中医如何正确认识阴阳,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防病、治病过程中呢?《黄帝内经·阴阳应象大论》为我们提供了指导。
“阴平阳秘”是阴阳思想指导下机体呈现出的健康状态的高度概括。“阴平”,指体内的精微物质、阴液等充盈;“阳秘”,指卫固机体的阳气秘实。《黄帝内经·阴阳应象大论》首先论述的是自然界之阴阳,同时古人运用取类比象的思想,将在自然界观察的现象总结后类比到人身上。这是中医学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体现。在自然界中“清阳为天,浊阴为地。地气上为云,天气下为雨;雨出地气,云出天气”,这是对自然界云布雨施规律的认识总结。那么对应到人体,则是“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;清阳发腠理,浊阴走五脏;清阳实四肢,浊阴归六腑”,这是对人体新陈代谢的认识。“水为阴,火为阳。阳为气,阴为味。味归形,形归气;气归精,精归化。”这是描述水谷精微作为人体的基本物质,其化生及阴阳属性。《黄帝内经》将体内具有卫外功能、防御功能、推动机体运动功能的生命活动总结为阳,将体内具有濡养功能、储藏功能的生命物质总结为阴。阴阳相互为用,各有分工,各司其职,即“阴在内,阳之守也;阳在外,阴之使也。”《黄帝内经·阴阳应象大论》从阴阳的角度对人体水谷精微的运化、新陈代谢及健康的人体状态进行了总结,为我们认识健康机体及其功能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导。
展开剩余68%“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”是《黄帝内经》对疾病的总体概括,而“重寒则热,重热则寒”是对阴阳辨证的归纳。寒热关系的辨证是古人根据临床实践而发现的临床现象,并进行归纳总结,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。如果仅把该条文运用到热性病的辨治中,那么就限制了条文的应用。在多种杂病中,凡是涉及寒热关系,均可以运用该条文作为指导进行辨证治疗。又如“阳盛则身热,腠理闭,喘粗为之俯仰,汗不出而热,齿干而烦冤,腹满死,能冬不能夏;阴胜则身寒,汗出身常清,数栗而寒,寒则厥,厥则腹满死,能夏不能冬。”此内容所提到的“腹满死”便是疾病辨识时要用的。从阴阳的角度对疾病进行总结、认识,具有执简驭繁的效果,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快速抓住疾病的关键所在,还可以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来把握疾病的动态发展。
在疾病诊断时,“善诊者,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”是阴阳思想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。“察色”即察五脏色,“按脉”应分脏腑所属及脉象的浮沉滑涩。同时,辨别临床表现的阴阳属性,“以治则无过,以诊则不失矣”。
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,色和脉各有所主,而医生正是通过对色、脉的观察进行诊病的。在收集到疾病信息之后,应当运用阴阳的观点进行辨证,不仅要看色、脉的阴阳属性,还要对阴阳属性进行分析,只有这样才能做到“以诊则不失矣”。将阴阳思想运用到疾病的诊断中,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病位,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提供保障。
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;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”是对人体阴阳相辅相成关系的概括,也是疾病的治疗目标。在治疗疾病时,应当以“阴平阳秘”为目的。
“善用针者,从阴引阳,从阳引阴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。”清代医学家张志聪注释为“善用针者,从阴而引阳分之邪,从阳而引阴分之邪,病在左者取之右,病在右者取之左”。
在临床上,应当处理好疾病与治疗的阴阳关系,审查其变化,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。比如,“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;其盛,可待衰而已”,明确指出病势与治疗的阴阳变化关系。在疾病的初始阶段,病势尚微,这个时候就应当用针刺祛除疾病。但是,如果病情较盛,就不应当立即施用针刺,应当待病势衰退,再进行治疗,以免伤及正气。
治疗的“阳”应当随病势的“阴”的变化而变化,或攻或补,即“因其轻而扬之,因其重而减之,因其衰而彰之”。又如,“其高者,因而越之;其下者,引而竭之;中满者,泻之于内。其有邪者,渍形以为汗。其在皮者,汗而发之。其慓悍者,按而收之。其实者,散而泻之”,都是在具体治疗中,审查病势、病位后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。
总之,将阴阳学说运用到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中,是中医学辨病、识病、治病的有效指导方针。《黄帝内经》中的阴阳理论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指导,我们应当深入学习经典,并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,切实提高临床疗效。(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)
责编:韦永柔
审核:李伟强
终审:杜海燕
发布于:河南省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